聚焦核心素养 用行动推动教育变革

聚焦核心素养 用行动推动教育变革
2018年11月14日 11:07 新浪教育

  我们在路上:教博会进行时

  用行动推动教育变革

  日前,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正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11月12日,3000余位国内外嘉宾出席了开幕式,近2万名观众注册参会。不同于其它行业的博览会以展览为主,教博会除展示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外,异彩纷呈的各类活动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据悉,在为期4天的会期中,教博会将前后共举办12场特别活动,41场主题论坛,125场沙龙,400场工作坊。这些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聚焦热点、参与性强、互动性高,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了国内外教育界在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

  这里有教育的过去,也有教育的未来;有乡村教育的喜与忧,也有湾区教育的融与合;有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有技术驱动的变革;或聚焦学生,或关注教师;它们守望着中国,也展望着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活动,去体味教育人的探索与收获,执着与坚守。

  “Hi China”:项目学习,变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本届教博会的主题之一是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下各经济体教育改革的方向。虽然不同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模型存在差异,但都比较认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Creativit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与合作素养(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即所谓的4C。

  2017年底,由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等机构,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5C模型。该模型强调,在发展学生4C的同时,必须培养他们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y),且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应处于5C模型的核心位置。正如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在本届教博会开幕式所言,养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其他各方面素养提供价值指引。重视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5C模型核心素养5C模型

  基于此,本届教博会特设了题为“Hi China!中华文化日”的 5C核心素养展示评选活动。作为本届教博会的唯一受邀学生项目,该活动共邀请到全国28所学校、51支队伍、300多名初高中生参与其中,用戏剧、纪录片、展板等多元创新形式共同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办方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21世纪人才标准联盟(CP21)希望通过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当今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明确人生定位、领悟文化内涵、提升综合能力,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深深扎根在当代年轻人身上。

  “面向未来的丝绸之路” ——Hi 容闳

  成果展示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展示了团队两个月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研究结果的汇报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也传递出他们明确的人生定位,建立起与世界、未来的联系。

  本届“Hi China!中华文化日”5C核心素养展示评选活动的年度主题是“面向未来的丝绸之路”,珠海市第一中学的学生选定了“中国留学之父”容闳作为他们的研究主题。通过展示容闳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变革,向评委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明确人生定位和修身养性后,所具备的家国大义与格局胸怀,从而作出推动国家教育发展的壮举。学生在答辩环节这样讲到:“也许我的少年梦没有容闳那么伟大,但通过这次对容闳的研究,让我意识到,只要有了明确的人生定位,就会有实现的希望。作为文科生的我,也拥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少年梦,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在文学领域的学习,为未来的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与推动。”

珠海一中学生-纪录片展示后进行评委答辩环节珠海一中学生-纪录片展示后进行评委答辩环节
珠海二中学生戏剧表演后答辩环节珠海二中学生戏剧表演后答辩环节

  “面向未来的丝绸之路” ——在项目中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通过《丝绸之路上佛教的传播与在中国本土化问题》的纪录片演绎,从佛教传播的角度为大家重现了丝绸之路在哲学领域的影响;而上海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则是从茶文化的角度,将《海上丝绸之路与武夷岩茶》以戏剧的形式演绎,生动地将武夷岩茶在丝绸之路上的流通与发展呈现出来。

  项目式学习打破了讲—练—考这种固化的学习模式,赋予学生一个自由发挥与审辩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用更直接高效的思维方式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领悟到民族文化背后的内涵。

  CP21教育创新全球顾问、原P21首席执行官 David Ross 在活动中指出,学校要注重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在落实项目式学习方式时,要注重学生成果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及课程文化的转变,三者缺一不可。而“Hi China!中华文化日”就是项目式学习法的优质案例。

  “面向未来的丝绸之路” ——古老文化焕发了创新的生机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学生们用戏剧、纪录片、展板等多样的演绎形式将成果展现出来,用一种更加创新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团队中,几名学生表示,在影视拍摄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并有意向在未来选择相关专业。对他们来说,“Hi China!中华文化日”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本次活动的评委之一、曲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单承彬教授在点评过程中指出,学生用审辩性思维将“丝绸之路”这个大话题拆解成许多小话题,再从小话题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话题,并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展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在展现成果时的技术能力,也锻炼了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植根中国,展望全球,指向核心素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论坛结束后合影“植根中国,展望全球,指向核心素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论坛结束后合影

  真实性评价:让核心素养落地

  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大规模替代只需要简单认知和体力劳动的工作。正因如此,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思维、沟通协作等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将成为未来社会必备技能。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创新核心素养评价的手段与场景,构建深度嵌入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过程性评价,引领中国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为了解决在实施核心素养评价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教博会策划设计了大会特别活动“指向核心素养的真实性评价”,于11月13日下午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珠海厅隆重举办。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主办,探月学院承办。活动邀请了著名教育学者,全美顶尖高中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首席产品官Mike Flanagan、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柳秀峰、Canadians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 Innovation(加拿大C21组织)副主席Robert Martellacci以及《混合式学习》作者Heather Staker等多位国内外顶尖教育学者,共同探讨在中国落地核心素养评价的可能路径,为广大教育创新实践者提供核心素养评价的理论、技术及实践参考。

活动嘉宾合影活动嘉宾合影

  如何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大规模测评项目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柳秀峰教授提出,要讨论关于核心素养的真实性评价问题,我们首先要自问:为什么要测评?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测评?怎么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测评?围绕这三个问题,柳秀峰教授基于案例及数据分析,介绍了国际上先进的经验,他指出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和高度技术的过程,要基于人的发展整体设计,要给出操作性的定义……

  项目学习+表现性评估让核心素养评价落地生根

  探月学院创始人、CEO王熙乔指出,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有能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这样真实的素养发展数据才会产生;接着就需要思考如何让数据沉淀下来,这就会用到表现性评估的技术;而通过表现性评估沉淀下来的项目记录与反思则需要IT平台来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和重点突出;最终,学生结构化的个人发展报告需要在校级层面进行整体答辩,以使得学校用自身信誉保障报告本身的可信度。

王熙乔在活动上分享探月学院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王熙乔在活动上分享探月学院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为每个学生建构更为个性化的发展评估模式

  全美顶尖高中联盟(MTC)首席产品官Mike Flanagan指出,核心素养评价区别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要建立新的体系,通过数据采集、反馈路径和反馈报告的创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更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每个学生个体建构更加个性化的发展评估模式。

MTC首席产品官Mike Flanagan分享MTC New ModelMTC首席产品官Mike Flanagan分享MTC New Model

  参与此次活动的Robert Martellacci副主席、加拿大高贵林市西林小学校长Williams Bryn Morgan以及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申宣成,也进行了主题内容分享,并针对核心素养评价在中国实践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乡村教育:把根留住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村问题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的教育更是如此。乡村教育现状如何?乡村教师何去何从?

  为回答这些问题,教博会于11月13日上午举办了振兴乡村教育论坛。论坛现场既有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公益人士,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乡村和城镇教师。

论坛现场论坛现场

  乡村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出路

  在论坛上半场,陕西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耀江教授从农村贫困地区对人力资本储备的需求、西北西南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农村教师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浙江外国语大学副教授、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蒋莉副教授提出要构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未来图景”,措施涵盖改造农村孩子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和学习空间,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融合互联网+,以及推行生活课程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教授从乡村教育的现状、教师如何与乡土文化建立联系、开展生态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改造方向”。邬教授认为,当下乡村教育中存在三个问题,即乡村学生认同危机、乡村教师身份迷失、乡村学校的失联。利用当地的乡村资源,建设现代而又田园式的教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其中包括进行在地化的教育,即让学习在最熟悉的当地社区和生态当中来完成;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生活教育,以此提高乡村学生的身份认同。此外,要通过重建乡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来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要引导教师俯下身去跟乡土文化建立联系,跟地方建立联系,带领孩子走向科学世界。

  马云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于秀红女士代表马云公益基金会介绍了公益组织切入乡村教育的方式与策略。据了解,马云公益基金会主要通过培育乡村教育人才、改善乡村学校硬件建设,以及构建乡村教育公益社区,实现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目的。

  在互动环节,论坛嘉宾又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蒋教授认为,学校是供学生学习的园地,要将乡村学校打造成一个乐园,让乡村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史教授通过举例,阐述了乡村孩子更应得到全方位教育的观点。于秘书长指出对乡村孩子的教育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从孩子的智商、情商、爱商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多元化的培养。吴教授则认为,对乡村孩子的判断不能仅靠成绩,要从孩子自身的立场出发,制定一个贴合孩子感受的标准。

  乡村教育的实践:负重前行

  为能更有效地解决乡村教育面对的问题,论坛还请来四位成功开展乡村教育的小学校长,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王丽伟校长就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进行了介绍。王富贵校长着眼乡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差距,提出“村小课程建设与区域联盟”的实践方法。李芳芳校长从自身乡村教学成长经历出发,强调乡村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磨砺自己,努力开辟一条“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突围之路”。王珂校长从年青一代教育者角度,分享青年办学团队的乡村办学经验,阐述农村学校委托办学与系统改革的策略。他提出“乡村教育没有特殊化”,可尝试通过农村学校委托办学走出创新的道路。

  在听众与四位校长进行互动的环节,当问及如何留住乡村地区教师资源时,王富贵校长说,要关注教师的吃住教乐,要对教师亲属优先安排,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但同时,他也强调挽留教师的工作应当从物质与精神上两者结合才最有效。

  乡村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乡村脱贫致富,乡村教育蓬勃发展,我们的国家才可真正富强。本次特别活动针对乡村教育中的喜与忧、困难与挑战展开了深度讨论。感谢所有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他们的坚守,让乡村教育得以延续、发展,也是他们的坚守,让乡村得以振兴,让乡根得以保留。

  第四届教博会,更多精彩,更多期待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国内和全球27个国家的1401项教育创新成果参展本次教博会。

  在接下来的会期中,教博会还将呈现诺奖时间“教育与人类的未来”(中村修二主旨演讲)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教育”“智造技术与教育创新” “未来教师成长”“亚洲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峰会”“东亚教育”“粤港澳湾区教育”等主题内容,敬请关注。

教博会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